日前,国际知名油气网站一则消息引发关注,其中提到中国国家能源公司自2019年以来,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累计投资4680亿美元,有效推动国内石油、天然气供应能力快速增长。
无独有偶,国家能源局在日前发布的《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》也指出,2019-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.24万亿元,年均投资3740亿元,较2018年增幅达48%;2024年全国油气产量当量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,达到4亿吨。
对于油气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我国而言,这一成果堪称巨大突破,标志着油气勘探开发“七年行动计划”已超额完成预期目标。

时间回溯至2019年,国内原油产量已连续三年下滑,2018年降至1.89亿吨,较2015年降幅约12%,连续三年低于2亿吨水平。
与此同时,国内油气消费需求持续攀升。原油需求从5.57亿吨增至6.35亿吨,增幅达14%,对外依存度突破70%;天然气消费增长更为迅猛,2010年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后,2016年突破2000亿立方米,仅两年后的2018年便攀升至2839亿立方米。
需求激增带动进口规模大幅扩大,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达1213亿立方米,较2016年的735亿立方米增长65%。
这意味着我国能源供应高度依赖进口,但当时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动荡,叠加中东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担忧等多重因素,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。
在此背景下,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成为必然选择。
2019年5月,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“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”,明确提出“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,完成2019-2025七年行动方案” 的工作要求。业界将其称为“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”(简称“七年行动计划”)。
该计划核心目标为通过加大勘探开发投入,力争七年内实现油气储量和产量稳定增长,扭转对外依存度持续快速攀升势头,牢牢将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中。
彼时,我国中、东部陆上及部分海上油气区探明率普遍超过50%,大中型油气田发现难度不断加大。
尤其是,东部老油田开发面临瓶颈,大庆油田、胜利油田等已连续开发近60年,综合含水率升至90%以上,开发成本持续升高。
探索新的能源增长极成为关键。在“七年行动计划”推动下,国内石油企业加大对“两深一非”(深层、深水、非常规)领域的科研攻关,为油气工业长远发展开拓新空间。
事实证明,我国“两深一非”领域油气资源潜力确实十分可观。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,约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%,是重要的油气储备阵地;南海、渤海等海域深水区域蕴藏丰富油气,仅南海盆地预测储量就达250亿吨;页岩油可采储量约320亿桶,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。
七年砸下超2万亿
在“七年行动计划”战略指引下,2019-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.24万亿元,年均投资3740亿元,较2018年增幅达48%。
2025年各大油气企业持续加大投入,中国石油计划将八成资本支出(约2100亿元)投向油气及新能源分部,聚焦松辽、鄂尔多斯等重点盆地勘探开发;中国石化安排767亿元资本支出用于勘探开发板块,重点推进济阳、塔河等原油产能项目建设;中国海油则计划投资1250-1350亿元,核心投向勘探开发领域。
据此测算,2019-2025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有望突破2.6万亿元。
巨额投资持续注入,直接推动油气勘探领域捷报频传、重大发现密集涌现。
2019年,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十亿吨级庆城油田,支撑当年石油新增探明储量达11.24亿吨,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514.58亿立方米,同比增幅 30%。
此后,国内油气勘探持续取得新的突破。
塔里木盆地探明富满油田(10亿吨级油田),发现博孜-大北气田;
鄂尔多斯盆地相继涌现靖边、苏里格(我国探明储量最大整装气田)等千亿方级气田,盆地西缘青石峁气田的发现更一举结束了宁夏“有油无气”历史;
东部老油区焕发新生,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发现105亿吨页岩油资源,建成我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田——新兴油田,大庆油田累计探明页岩油资源15.5亿吨(估算总资源量超450亿吨),三门峡地区试油突破后证实石油资源量达4.27亿吨,打破当地近50年无重大发现的局面;
四川盆地探明长宁、威远、永川等多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,坐稳万亿级气盆地地位。
海上勘探同样成果丰硕,渤中19-6、垦利6-1、渤中26-6(全球最大太古界变质岩油田,探明储量超2亿吨)等亿吨级油田,以及宝岛21-1气田、陵水36-1(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方大气田)等千亿方级气田相继探明。
截至目前,我国在莺歌海、琼东南、珠江口盆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已超1万亿立方米。
“七年行动计划”实施以来,我国油气勘探已在深水深层、非常规资源及成熟探区新层系等关键领域,实现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。
4亿吨!中国油气产量逆袭
“七年行动计划”推动勘探开发向“两深一非”(深层、深水、非常规)领域拓展,新成果持续涌现的同时,也伴随着一系列技术与工程新挑战。
庆城、富满、玛湖、吉木萨尔等油田及神府大气田的开发,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以庆城油田为例,其核心资源为页岩油,这类油气藏素有“硬骨头”之称,储层孔隙度低、渗透率差、非均质性强,油气赋存分散且优质储层薄、分布不稳定。
传统开发技术难以奏效,必须依赖长水平井钻井与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,但当时相关高端工具依赖进口,且面临成本高昂与技术封锁双重阻碍。
我国石油人通过自主创新构建了专属技术体系与工厂化作业模式,大幅降低了开发成本。
目前,长庆油田页岩油累计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,占全国页岩油总产量的一半,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累计产量也突破500万吨。
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挑战更为艰巨,地下8000米曾被视为“勘探死亡线”。
开发过程不仅要克服高温高压环境,更需实现从“打不成”到“打得快、打得准、打得好”的跨越。
五年时间,中国石油人就在塔里木盆地钻成200多口8000米以上超深井,超深层油气年产量从“十三五”初期不足900万吨飙升至2047万吨,建成全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,我国首口万米深井“深地塔科1井”成功钻至10910 米,刷新亚洲垂深纪录;深地川科1井、新安1井等更多万米深井正处于钻进或规划阶段。
海洋油气工程同样实现重大突破。“深海一号”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用,攻克1500米深水开发核心技术,带动水下生产系统规模化应用,标志着我国跻身深水开发强国行列。
一系列勘探开发突破推动中国油气工业跨越式发展,在深层超深层、深水、页岩油、页岩气、煤层气等领域屡获重大成果。
截至2024年,全国油气产量当量突破4亿吨,其中原油产量2.13亿吨,接近历史峰值,较2018年增产约2400万吨;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,连续8年每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;海洋油气产量当量突破8500万吨,创历史新高,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主阵地。
同时,油气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,进一步夯实了能源保障基础。比如,川气东送二线工程、西气东输四线工程、储气库工程等。
这七年,中国油气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,成功将能源饭碗更牢地端在自己手中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这也再次印证:安全屏障的真正筑牢,唯有依靠自身过硬的实力,并不能依靠他人给予。
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,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。感恩原创作者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如不慎涉及侵权,请留言删除。欢迎转载分享。







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38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