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石油巨头逆势增产锚定油气未来
2025-11-04 作者:润滑油情报网 来源:润滑油情报网
摘要:在2025年原油价格疲软、全球供应持续过剩的市场迷雾中,国际超级石油巨头正走出一条“逆周期”路线
            
      
在2025年原油价格疲软、全球供应持续过剩的市场迷雾中,国际超级石油巨头正走出一条“逆周期”路线:埃克森美孚、雪佛龙、壳牌、英国石油等行业领军企业不仅没有收缩油气业务,反而加速增产扩投,坚定押注石油需求将至少延续至2030年代中期,甚至预计2050年油气仍将是全球能源核心支撑。为平衡短期压力,这些巨头同步推进裁员精简以控制成本,确保股东分红稳定,战略重心全面从此前受挫的新能源领域转回核心油气业务,在行业波动中勾勒出长期发展蓝图。
产量创新高:欧美巨头双线扩张,刷新纪录
全球油气产量的“新高潮”,正由欧美石油巨头共同推动。在美国,两大巨头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的动作尤为亮眼——通过并购整合与区块开发,二者在北美顶级页岩产区二叠纪盆地的产量接连打破纪录,同时将投资触角延伸至圭亚那、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,构建“本土+海外”双线供应格局。
今年第二季度,埃克森美孚完成对先锋自然资源公司的收购后,其全球油气产量同比增长13%,二叠纪盆地日产量突破160万桶;雪佛龙收购赫斯公司后,不仅获得圭亚那Stabroek区块50%权益,该区块预计2027年日产量将达120万桶,其全球产量也在同期创下历史峰值。即便面对油价较2022年峰值下跌约30%、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70美元/桶的压力,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仍明确表态,第三季度油气产量增长将有效对冲价格影响,推动盈利提升。
欧洲阵营同样紧随其后。壳牌、英国石油等企业此前曾将资源向低碳能源倾斜,如今则重启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投资,产量稳步攀升。以壳牌为例,其北海油气田项目今年上半年产量同比提升8%,英国石油也加大对中东区块的投入,核心油气业务营收占比已回升至85%以上。这种“集体增产”态势,使得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持续超过需求增幅,OPEC+虽在4-9月恢复220万桶/日自愿减产、10月再启动165万桶/日联合减产恢复计划,仍难改短期市场过剩预期。
战略转向:从新能源回流油气,能源安全成核心考量
此次巨头们的“逆势操作”,本质是一场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——从此前布局的可再生能源领域,全面回流至核心油气业务。这一转变的背后,是新能源项目的持续受挫与能源安全优先级的提升。
过去数年,欧洲石油巨头曾大力押注低碳能源,涵盖可再生电力、绿色氢能、生物燃料等领域,但高利率(当前全球平均利率超5%)、供应链瓶颈(如海上风电设备短缺)等问题,让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持续低迷。数据显示,壳牌2024年可再生能源板块亏损12.3亿美元,英国石油更将2030年低碳投资规模从70亿美元大幅削减至20亿美元;即便仍坚持电力业务的道达尔能源,2025年电力营收占比也仅12.5%,且高度依赖天然气发电补贴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油气项目15%-20%的内部收益率(IRR),显著高于新能源项目不足10%的水平,成为企业回归的直接动因。
更深层的驱动,则来自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后全球对“能源安全”的重新认知。欧盟对俄罗斯油气制裁暴露能源依赖短板后,各国将“能源可负担性与安全性”置于“可持续发展”之前,这为石油巨头重启油气投资提供了政策与市场土壤。英国石油CEO在最新财报会议中直言:“在能效提升不及预期、新能源替代尚未成熟的背景下,油气仍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基石,这一判断至少未来10年不会改变。”
信心支撑:押注需求至2030年代,2050年仍占主导
巨头们敢于在“供过于求”中逆势扩产,核心底气源于对长期石油需求的坚定信心——他们普遍认为,石油需求峰值不会在2030年前到来,至少将持续至2030年代中期,且2050年油气仍将占据全球能源供应的半壁江山。
这一判断与国际能源署(IEA)形成鲜明对比。IEA今年早些时候曾预测,石油需求将在本十年末(2030年)达到1.06亿桶/日峰值,随后逐步下降;但即便如此,IEA上月也公开调整论调,承认“现有油气田年均衰减速度达8%,远超需求下降幅度,全球需开发新油气资源才能维持产量稳定”,这与其2021年“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下无需新增油气投资”的观点形成重大转变。
石油巨头们的预测则更为乐观。埃克森美孚在《2025全球展望》中明确指出:“石油和天然气不可或缺,目前尚无其他可行方案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。”该公司预计,2030年后石油需求将趋于稳定,每日消费量将持续保持在1亿桶以上,2050年油气占全球能源供应的比重仍将超过50%。英国石油则彻底放弃了去年“石油需求最早2025年见顶”的预测,在最新《能源展望》中提出,若能效提升不及预期,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。壳牌的《2025年能源安全情景》更给出量化数据:未来数十年,全球每年需投入约6000亿美元用于油气上游投资,才能抵消油气田自然衰减带来的产量缺口——其分析的三种情景均显示,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。
从需求结构看,巨头们的信心还来自新兴市场的刚性需求。IEA数据显示,印度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,2030年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70%将来自这些地区;而航空煤油、石化原料等领域的需求,目前尚无成熟新能源替代方案,这也为油气需求提供了长期支撑。
成本管控:裁员精简保分红,60美元油价下的“生存法则”
面对当前油价疲软(较去年下跌10美元/桶)与供应过剩的双重压力,国际石油巨头并非“盲目扩张”,而是通过严苛的成本管控,为长期战略保驾护航——核心目标是“在每桶60美元油价下,稳定维持股东分红”。
裁员与架构精简成为最直接的手段。今年以来,埃克森美孚、雪佛龙、壳牌等企业已累计裁减数千名员工,重点优化非核心业务部门与冗余岗位。埃克森美孚通过“结构化成本节约计划”,在第二季度油价下跌14%的情况下,上游业务盈利仍达54亿美元;雪佛龙则承诺投入30亿美元用于企业架构精简,目标是消除低效环节,将单位运营成本再降低12%。
资产整合与剥离也同步推进。巨头们通过出售非核心油气田、淘汰高成本项目,聚焦优质资产——例如,英国石油今年出售了北美部分页岩油资产,将资金集中投向中东高收益区块;道达尔能源则剥离了欧洲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,回笼资金用于深水油气开发。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,也提升了资产质量,使得今年以来,多数巨头在油价疲软的背景下,通过产量增长部分抵消了价格压力,股东分红率始终保持在4%-6%的稳定区间。
市场展望:短期过剩待解,2026年后供需或趋紧
尽管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在,且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将出现“显著过剩”,但分析师与石油巨头均认为,这一局面将逐步缓解,2026年下半年或2027年起,全球油气供需有望重新趋紧。
巴克莱分析师贝蒂・江在近期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指出:“当前全球新增供应正不断压缩OPEC+的闲置产能——OPEC+闲置产能已从2022年的300万桶/日降至2025年的150万桶/日,这意味着市场缓冲空间正在缩小,隧道尽头已现曙光。”她判断,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、库存去化加速,2026年下半年起,油气需求增长将逐步追上供应增速,“供需平衡趋紧只是时间问题”。
对于石油巨头而言,当前的增产扩投正是为“未来窗口期”布局。埃克森美孚CEO表示:“我们的投资着眼于5-10年的长期市场,而非短期价格波动。现在的产量储备,将帮助我们在供需趋紧时抓住盈利增长机会。”从行业趋势看,若2026年后油价回升至80-90美元/桶区间,当前的产能建设将为巨头们带来可观回报,而这也正是其“逆周期”战略的核心逻辑。
这场国际石油巨头的“长期豪赌”,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,更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节奏。在新能源替代尚未成熟、能源安全需求仍存的背景下,巨头们的油气投资或许是对短期市场的“逆向判断”,但也折射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复杂性——未来十年,油气与新能源的角力、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,仍将是行业绕不开的核心命题。
 
润滑油情报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,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。感恩原创作者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如不慎涉及侵权,请留言删除。欢迎转载分享。
  
   	   	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
    
      
     
      
  
    
    
产量创新高:欧美巨头双线扩张,刷新纪录
全球油气产量的“新高潮”,正由欧美石油巨头共同推动。在美国,两大巨头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的动作尤为亮眼——通过并购整合与区块开发,二者在北美顶级页岩产区二叠纪盆地的产量接连打破纪录,同时将投资触角延伸至圭亚那、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,构建“本土+海外”双线供应格局。
今年第二季度,埃克森美孚完成对先锋自然资源公司的收购后,其全球油气产量同比增长13%,二叠纪盆地日产量突破160万桶;雪佛龙收购赫斯公司后,不仅获得圭亚那Stabroek区块50%权益,该区块预计2027年日产量将达120万桶,其全球产量也在同期创下历史峰值。即便面对油价较2022年峰值下跌约30%、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70美元/桶的压力,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仍明确表态,第三季度油气产量增长将有效对冲价格影响,推动盈利提升。
欧洲阵营同样紧随其后。壳牌、英国石油等企业此前曾将资源向低碳能源倾斜,如今则重启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投资,产量稳步攀升。以壳牌为例,其北海油气田项目今年上半年产量同比提升8%,英国石油也加大对中东区块的投入,核心油气业务营收占比已回升至85%以上。这种“集体增产”态势,使得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持续超过需求增幅,OPEC+虽在4-9月恢复220万桶/日自愿减产、10月再启动165万桶/日联合减产恢复计划,仍难改短期市场过剩预期。
战略转向:从新能源回流油气,能源安全成核心考量
此次巨头们的“逆势操作”,本质是一场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——从此前布局的可再生能源领域,全面回流至核心油气业务。这一转变的背后,是新能源项目的持续受挫与能源安全优先级的提升。
过去数年,欧洲石油巨头曾大力押注低碳能源,涵盖可再生电力、绿色氢能、生物燃料等领域,但高利率(当前全球平均利率超5%)、供应链瓶颈(如海上风电设备短缺)等问题,让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持续低迷。数据显示,壳牌2024年可再生能源板块亏损12.3亿美元,英国石油更将2030年低碳投资规模从70亿美元大幅削减至20亿美元;即便仍坚持电力业务的道达尔能源,2025年电力营收占比也仅12.5%,且高度依赖天然气发电补贴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油气项目15%-20%的内部收益率(IRR),显著高于新能源项目不足10%的水平,成为企业回归的直接动因。
更深层的驱动,则来自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后全球对“能源安全”的重新认知。欧盟对俄罗斯油气制裁暴露能源依赖短板后,各国将“能源可负担性与安全性”置于“可持续发展”之前,这为石油巨头重启油气投资提供了政策与市场土壤。英国石油CEO在最新财报会议中直言:“在能效提升不及预期、新能源替代尚未成熟的背景下,油气仍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基石,这一判断至少未来10年不会改变。”
信心支撑:押注需求至2030年代,2050年仍占主导
巨头们敢于在“供过于求”中逆势扩产,核心底气源于对长期石油需求的坚定信心——他们普遍认为,石油需求峰值不会在2030年前到来,至少将持续至2030年代中期,且2050年油气仍将占据全球能源供应的半壁江山。
这一判断与国际能源署(IEA)形成鲜明对比。IEA今年早些时候曾预测,石油需求将在本十年末(2030年)达到1.06亿桶/日峰值,随后逐步下降;但即便如此,IEA上月也公开调整论调,承认“现有油气田年均衰减速度达8%,远超需求下降幅度,全球需开发新油气资源才能维持产量稳定”,这与其2021年“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下无需新增油气投资”的观点形成重大转变。
石油巨头们的预测则更为乐观。埃克森美孚在《2025全球展望》中明确指出:“石油和天然气不可或缺,目前尚无其他可行方案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。”该公司预计,2030年后石油需求将趋于稳定,每日消费量将持续保持在1亿桶以上,2050年油气占全球能源供应的比重仍将超过50%。英国石油则彻底放弃了去年“石油需求最早2025年见顶”的预测,在最新《能源展望》中提出,若能效提升不及预期,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。壳牌的《2025年能源安全情景》更给出量化数据:未来数十年,全球每年需投入约6000亿美元用于油气上游投资,才能抵消油气田自然衰减带来的产量缺口——其分析的三种情景均显示,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。
从需求结构看,巨头们的信心还来自新兴市场的刚性需求。IEA数据显示,印度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,2030年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70%将来自这些地区;而航空煤油、石化原料等领域的需求,目前尚无成熟新能源替代方案,这也为油气需求提供了长期支撑。

成本管控:裁员精简保分红,60美元油价下的“生存法则”
面对当前油价疲软(较去年下跌10美元/桶)与供应过剩的双重压力,国际石油巨头并非“盲目扩张”,而是通过严苛的成本管控,为长期战略保驾护航——核心目标是“在每桶60美元油价下,稳定维持股东分红”。
裁员与架构精简成为最直接的手段。今年以来,埃克森美孚、雪佛龙、壳牌等企业已累计裁减数千名员工,重点优化非核心业务部门与冗余岗位。埃克森美孚通过“结构化成本节约计划”,在第二季度油价下跌14%的情况下,上游业务盈利仍达54亿美元;雪佛龙则承诺投入30亿美元用于企业架构精简,目标是消除低效环节,将单位运营成本再降低12%。
资产整合与剥离也同步推进。巨头们通过出售非核心油气田、淘汰高成本项目,聚焦优质资产——例如,英国石油今年出售了北美部分页岩油资产,将资金集中投向中东高收益区块;道达尔能源则剥离了欧洲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,回笼资金用于深水油气开发。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,也提升了资产质量,使得今年以来,多数巨头在油价疲软的背景下,通过产量增长部分抵消了价格压力,股东分红率始终保持在4%-6%的稳定区间。
市场展望:短期过剩待解,2026年后供需或趋紧
尽管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在,且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将出现“显著过剩”,但分析师与石油巨头均认为,这一局面将逐步缓解,2026年下半年或2027年起,全球油气供需有望重新趋紧。
巴克莱分析师贝蒂・江在近期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指出:“当前全球新增供应正不断压缩OPEC+的闲置产能——OPEC+闲置产能已从2022年的300万桶/日降至2025年的150万桶/日,这意味着市场缓冲空间正在缩小,隧道尽头已现曙光。”她判断,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、库存去化加速,2026年下半年起,油气需求增长将逐步追上供应增速,“供需平衡趋紧只是时间问题”。
对于石油巨头而言,当前的增产扩投正是为“未来窗口期”布局。埃克森美孚CEO表示:“我们的投资着眼于5-10年的长期市场,而非短期价格波动。现在的产量储备,将帮助我们在供需趋紧时抓住盈利增长机会。”从行业趋势看,若2026年后油价回升至80-90美元/桶区间,当前的产能建设将为巨头们带来可观回报,而这也正是其“逆周期”战略的核心逻辑。
这场国际石油巨头的“长期豪赌”,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,更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节奏。在新能源替代尚未成熟、能源安全需求仍存的背景下,巨头们的油气投资或许是对短期市场的“逆向判断”,但也折射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复杂性——未来十年,油气与新能源的角力、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,仍将是行业绕不开的核心命题。
润滑油情报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,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。感恩原创作者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如不慎涉及侵权,请留言删除。欢迎转载分享。







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386号